孟加拉按蚊

Anopheles bengalensis   Puri
   

  27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雌蚊与艾氏按蚊非常相似,但雄蚊小抱器背叶仅具2根棒状构造。幼虫头毛2-C分3-6枝;腹毛1-I为不发达的掌状毛。
形态描述
雌蚊小型棕黄色蚊虫,翅长约2.9-3.8mm,与艾氏按蚊非常近似,不易正确区分。
雄蚊一般形态与雌蚊近似。尾器:抱肢基节的2根亚基刺中内侧一根较短,外侧一根较长。小抱器背叶仅具2根剑状粗刚毛,棒状构造通常具2基根。
幼虫头:头毛2-C分3-5枝或更多;3-C分2-5枝,偶有单枝;4-C短小,分3-4枝;5-7C发达;8-C分5-8枝;9-C分3-6枝。胸:胸毛1-P分9-14枝,多个体变异;3-T为较发达掌状毛。腹:腹毛1-I为不很发达的掌状毛;1-II-VII为发达的掌状毛,叶片有明显的叶肩;腹毛6-II羽状,分很多枝。气门梳具长齿9-11个;腹毛1-X与尾鞍等长、末段常分2-4枝。

生物学

生态习性幼虫孳生于荫凉渗水的石底或砂底水池、溪床积水。

国外分布

缅甸、印度、印度尼西亚、日本、菲律宾、泰国、巴基斯坦等(Knight and Stone, 1977)。

国内分布

海南(1♂,2♀♀,8L)。其他记载地区: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(陆宝麟等,1988)

经济意义

医学重要性雌蚊一般不吸人血。
检视标本总数:1♂,2♀♀,8L.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孟加拉按蚊由于一般形态与艾氏按蚊非常近似,曾作为后者的变种或亚种,但两者是同域分布的,因而被认作独立的种。
孟加拉按蚊与艾氏按蚊的雌蚊非常近似,无法正确区分。本种的鉴别通常根据雄性
小抱器背叶棒状构造数和幼虫头毛2-C分枝数。艾氏按蚊雄性小抱器背叶具3根棒状构造,而孟加拉按蚊仅具2根。但是Harrison和Scanlon (1975)解剖了2个艾氏按蚊的地区模式(tototype)标本,发现其中一个小抱器背叶具3根棒状构造,而另一个只有2根。
此外,孟加拉按蚊与脆弱按蚊(An.fragilis)的小抱器形态也非常近似。早先认为孟加拉按蚊的棒状构造具2基根,而后者仅有一基根,但这特征也有重叠之处。这些情况表明,背叶棒状构造也非绝对可靠的鉴别特征。
孟加拉按蚊幼虫头毛2-C从基部1/4-3/4分4-7枝,分枝接近等长,而艾氏按蚊幼虫2-C通常仅分2枝。但是这头毛分枝数也有个体变异。
总之,上述2种按蚊必须具有雄蚊和幼期标本,才能作出可靠的区分。
本种与下述花岛按蚊比较近似,但后者雌蚊中胸盾片小盾前区有细刚毛,幼虫腹毛6-III非羽状,分枝数少,不超过10根,而艾氏按蚊与孟加拉按蚊中胸盾片的小盾前区光裸,幼虫腹毛6-11为羽状,分枝很多,在20根以上。